農歷每月逢五逢十,是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村民“趕大集”的日子。如今,趕集的村民在“掃貨”之余,還多了一項固定節目:到鴉窩村欣賞“學文大鼓”。
鴉窩村村民劉學文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徽大鼓”的傳承人,每次逢集他都會帶著徒弟在村里表演,為大伙兒送上“精神食糧”。憶鄉愁、觀民俗,鴉窩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移民村華麗轉身,成了江淮分水嶺風景道上的獨特風景點,也成了南譙區加快文旅融合的生動樣本。
劉學文。圖片來源:滁州廣播電視報
苦心學藝 不負熱愛尋光明
劉學文的父親劉家才是常山廬劇團一名藝人,在父親的熏陶下,劉學文從小便酷愛曲藝,6歲起便和父親學習廬劇,7歲時就能登臺演出,逐漸成長為劇團的臺柱子。1973年,劉學文拜“安徽大鼓”名角陳天懷為師,學習說唱大鼓書,經過四年勤學苦練,終于學有所成,正式登臺說書。
當時,只要劉學文一說書,村里的街坊都帶上小板凳從四面八方趕來,圍坐在他的身邊。隨著一個大鼓、一張快板、一根鼓槌的演奏聲響起,他便說唱起來。劉學文常說唱的曲目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呼楊斗》,他鏗鏘有力的鼓點,韻味十足的腔調,深受村民喜愛,給繁忙勞作之余的村民帶來精神食糧。
1990年,劉學文在常山水泥廠當班時,不慎燒傷雙眼,導致雙目失明,然而這并沒有阻止他對大鼓書的熱愛??床灰?,就靠耳朵聽,收音機、隨身聽成為劉學文學習的主要渠道。從早到晚,空閑時間他全部用來聽書。因為看不到,為了記住新唱詞,他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別人一句句地讀,他就一句句地學,直至牢記心中。每篇記下來往往需要7天甚至更長的時間,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反反復復聽,認認真真磨,知識、技能全部滲透在心里。他想:“雖然眼睛看不見了,可只要堅持學下去,仍然能唱給老百姓聽,把大鼓書傳承好?!?/p>
劉學文為村民表演大鼓。圖片來源:滁州廣播電視報
創新說唱 “鄉音”如水潤民心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各位父老鄉親喜歡聽書,給我捧場,我心里樂呵?!辈徽撌区f窩村的村民還是慕名邀請劉學文去演出的鄰村聽友,無論是農忙農閑,還是夏夜冬天,只要有村民想聽,劉學文都帶著大鼓去說唱,漸漸形成了村民們“點餐下單”、他“送貨上門”的說唱形式。
多年來,劉學文拄著盲人棒,步履顫巍而又堅定地踏遍章廣鎮及周邊鄉鎮的20余個村的80余個村民組。為了讓大鼓書更受歡迎,劉學文還經常走村串戶詢問一些老觀眾的意見,即使出門不太方便,他也堅持自己上門詢問。1995年的一個冬天,下著小雨,從村民家返回的劉學文,由于道路濕滑,一不留神跌進了旁邊的水溝里,衣服都濕透了,被村民發現扶起后,他記掛著剛剛收集到的寶貴意見,連濕衣服都顧不上換,急忙架起鼓開始了編排。
在說唱方式上,劉學文將唱腔技巧和本地方言結合起來,讓村民想聽大鼓書、聽懂大鼓書;在說唱內容上,他不斷挖掘創新,汲取民間語言養分,進行創新和改編。他還將大道理說唱成小故事,創作一批新曲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村民愛聽、愛看,更容易記得住,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豐富了村民們精神文化生活。
“我沒有文化,不識字,電視上的節目很多我也看不懂,但是老劉的大鼓書我能聽懂,我就喜歡聽。前段時間他剛給我們講過黨的二十大,上次兒子回家,我和他說二十大精神為我們百姓指航程,還把他嚇一跳,講我這個沒文化的老頭子也能緊跟國家大事了?!贝謇锏膹垹敔斦f起劉學文的大鼓書就夸個不停,劉學文的大鼓書讓他們知道了很多國家大事。
劉學文帶大鼓走進校園,為孩子們表演非遺節目。圖片來源:滁州廣播電視報
40余載堅守 不辭長作傳承人
“安徽大鼓是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流傳近400年,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不能讓它失傳了?!边@是76歲的劉學文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如今,劉學文免費培訓學員80余人,正式收徒5人。46年來,劉學文在鄉村、社區、學校等地進行義務演出,他始終堅持“人多人少一個樣、環境好壞一個樣、有酬無酬一個樣”,累計推出大鼓書作品100余個,演出2000余場,聽眾2.2萬余人次。
2019年,章廣鎮籌建鴉窩村鄉村記憶館,劉學文聽說后,主動將家里的農耕老物件和自己用了40年的安徽大鼓捐贈給記憶館,希望能為村民們留住濃濃鄉愁。
劉學文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村民表演大鼓。圖片來源:滁州廣播電視報
余熱未盡獻,老驥不偷閑。劉學文是鄉村文藝的“守望者”,他執著堅守,服務于鄉間,用大鼓鏗鏘動人的力量,讓鄉村文化得以薪火相傳,激蕩起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動人旋律。
2023年第二季度
劉學文入選“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