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紅橋“好人社區”:積善之家,樂善社區
發表時間:2023-11-15 來源:中國文明網

  這是一個誕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居民小區,和其他老舊小區一樣,建筑雖舊卻設施完善。它很普通,但又有些不普通,在這里,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都是司空見慣的事兒,老人買菜回家有人主動幫著拎東西,孩子跑出小區有人幫忙追,孤老戶有鄰居常年關照,家里電器壞了還有人義務幫著修,萬一你有什么小心愿,也有人幫你圓夢。在這里,小孩子也能當樓長,從小就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年輕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參與志愿服務……這樣的小區里,人們相互關心照顧,其樂融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股凝聚力?這種狀態靠什么方法持續下去?記者近日來到這里親身感受,探尋“好人社區”里的故事。

天津市紅橋區尚都家園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將趙永華的故事做成板報展示在“老趙益事廳”里。

  好人長廊 社區里的“人氣”打卡地

  一大早,天津市紅橋區彰武樓小區的孩子們陸續走出家門去上學,大人們也都按部就班趕赴工作崗位。沒過一會兒,長廊里就開始熱鬧起來,社區里的老人們陸續出來曬太陽。

  彰武樓小區是紅橋區咸陽北路街道彰武社區下轄小區,共有29棟樓、93個樓門,常住人口2600人左右。雖然是老舊小區,但是彰武樓小區整體干凈整潔,小區里的長廊是大家最愛來的地方。最近,長廊又有了“新氣象”,大紅底色的“手拉手好人好事榜”非常醒目,老人們一邊遛彎,一邊放慢腳步瀏覽。榜上寫有:書畫社王大爺鄰里互助、83歲劉姨孝老愛親、金剪刀服務隊宮姐助人為樂、78門宋大爺見義勇為、58門齊姨敬業奉獻……這里記錄的都是社區里瑣碎的身邊小事兒,語言簡潔,實時更新。雖然沒有具體體現姓名,最多只是記錄了居民的姓氏,但是,只要是認識的人,都能從描述的事跡里認出是哪位鄰居。

  “金剪刀服務隊這孩子我認識,她是老宮家的閨女,娘家在咱小區,這些年免費給社區里的老人們理發,真給年輕人帶了個好頭兒……”老人們興致勃勃從榜上尋找著自己的“熟人”。

  社區負責人介紹說,這也是一條“好人長廊”,長廊上張貼的“手拉手好人好事榜”,記錄的都是最近發生的事件。在此基礎上,社區每季度都會評選一次“身邊好人”,并張貼在“大拇指季度好人榜”上。

  “微心愿” 愛心在方寸間加快傳遞

  在社區活動室,一本寫著“微心愿記錄榜”的小冊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居民王奶奶希望國慶節有人幫她家里做一次大掃除;失獨老人董某某希望在中秋節吃上美味的月餅,有人來家里聊聊天。這些“微心愿”后面,都備注了認領心愿的居民姓名。

  家住13門的劉姨認領的心愿是“老人走失如何及時回家”。前不久,社區一名80多歲的老人外出走失,由于老人年紀大有些糊涂了,說不清楚自己住哪兒。民警和社區聯系發來老人照片,希望認一下是不是這個小區的住戶。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找來幾名老住戶一起幫忙辨認,最終,在劉姨的幫助下,確認了老人所住的樓門,老人被平安送回了家。這件事以后,老人走失問題登上了“微心愿”,劉姨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她提議,給社區里有需要的老人制作“愛心卡”,卡片上只有居委會的聯系方式,不體現老人的個人信息,每張卡片都有一個編碼,一張卡對應一個人,領取卡片的居民信息都登記在社區,信息包括老人的姓名、住址以及家屬聯絡方式。只要帶上這張卡,老人走失后,通過卡片就能聯系到居委會,居委會也能從卡片上的編碼準確找到老人的家人。這件事得到了居委會的支持。

  志愿服務 他給自己安排新“崗位”

  “雖然我搬走了,但對這地界兒有感情,愿意幫著社區做點兒事兒?!贝┲策壷驹刚呖布绲内w永華走在紅橋區尚都家園社區里,自1993年退休以來,他就給自己安排了個新的“崗位”——志愿服務,現在79歲的他,已經足足堅持了30年。

  趙永華后來因拆遷搬到了雙環邨一帶。趙永華和妻子雙方父母過世后,兩人就商量著去贍養那些需要照顧的老人。很快,不少老人找到趙永華,想讓趙永華來照顧,甚至還有人承諾把存款、房子都送給他。為了避免非議,他和老伴兒決定,只贍養無兒女、無存款、無人照料的“三無”老人。

  1997年,符合“三無”條件的老人潘奶奶找到了趙永華。當年,潘奶奶已經91歲高齡了,老人患有胰腺瘤和膽結石,獨自一人住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房子破舊不堪,一下雨就漏。起初,趙永華夫婦經常去看望照顧老人,為老人打掃房間、理發、洗澡,陪老人嘮嘮家常。有一天下著雨,兩人再次去看望老人時,趕上潘奶奶病情加重,看到她痛苦的表情,趙永華趕緊叫了輛出租車,把老人送到附近醫院,由于送醫及時,老人從鬼門關闖了過來。出院后,趙永華把老人直接接回了自己家,計劃等老人身體恢復好一些再送她回家。有一天,潘奶奶對趙永華說,我喜歡這個家,我能一直住在這嗎?一句話讓趙永華心疼不已,他馬上說:“這兒就是您的家,只要您愿意,就把我當成您的親兒子?!睆哪翘扉_始,潘奶奶就和趙永華夫婦生活在一起,直到老人在98歲高齡時安詳離世。

  結束了這段“母子”緣分,趙永華開啟了20余年的扶老助困愛心接力。韓秀榮、閆寶林、霍亞琴、邱秀卿……一位位老人進入到趙永華的生活中,成了家里的一員,趙永華先后認養了14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為其中12人送終。為了幫助更多人,趙永華在2002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這一天,以個人名義在家里開通了“幫辦熱線”,并定下為困難家庭服務、為老人服務、為兒童及孩子們服務、為病殘人服務、為求助者服務的“五服務”原則。這些年,他和老伴兒每月都從退休金里拿出來一部分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總計捐款20多萬元。21年來,熱線24小時無償服務,夫妻倆先后與120余位求助者結為“幫扶對子戶”。

  如今,這條熱線不僅扶老助困,還是天津市遺體捐獻志愿者宣傳服務小組的熱線咨詢電話。早在2002年,趙永華和老伴孫秀蘭就完成了捐贈遺體和眼角膜公證手續,在他們的努力下,目前全市登記遺體捐贈人數達到了3000多人,登記捐贈眼角膜人數也達到了1000多人。

  社區居委會將趙永華的故事做成板報展示在“老趙益事廳”里,這些年,趙永華做幫辦記錄的臺賬以及最早使用的那部“幫辦熱線”電話機成為展品。最令趙永華欣慰的是,孫女自2010年上學起就節省零花錢,給被贍養的老人們買食品,陪老人聊天,還用積攢的零花錢認領了80個“愛心儲蓄罐”,贈送給學校和社區里的小朋友。(供稿:天津市文明辦 天津文明網)

責任編輯:高 晟寒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图片区小说区亚洲欧美自拍|国产成人无码一区|国自精品100页免费视频|日本野外强奷在线播放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