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和古村落是歷史文化的見證者,這些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具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還是人們鄉愁的來源。福建全省有200個名鎮名村,全省歷史古鎮和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涌現出許多亮點,福州市永泰縣的“嵩口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藏在深山人未識,撩開面紗驚八閩”是習近平總書記任福州市委書記對永泰縣的生動描繪。2014年,永泰縣嵩口鎮被列入全省10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試點項目之一。嵩口鎮曾因商貿古渡口優勢繁榮一時,也因城市化沖擊一度落寞,像大多數傳統村鎮一樣,嵩口鎮是一座新舊雜糅、古今重疊的古鎮,但又與大多數傳統村鎮不同,這座古鎮沒有因旅游開發讓原住民搬離,沒有走商業化開發的路子,而是以“尊重歷史、最小干預;新舊融合、打開聯合;文化活化、物產活用;村民主體、以人為本”為基本理念,在守住古鎮文化根脈的同時,讓古鎮活起來,旺起來,成功探索出一條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新路徑——“嵩口模式”。
堅持保護為先,“針灸療法”微改造機制再現鄉愁形態
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小鎮是他們的精神原鄉?!扒贀苡撵o處,茶煮溪橋邊”,“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許多古鎮面臨著千篇一律的水泥路和樓房,村莊新了,人卻空了。當游客風塵仆仆到達一個個古鎮,看到一模一樣的仿古建筑,逛著一個個“披著古鎮外衣的小商品城”,內心的失落可想而知。在疾馳的城鄉發展進程中,永泰縣嵩口鎮堅持規劃為先,科學布局,通過修復明清古建筑,恢復舊有文化元素,融合現代功能,重塑千年商貿氣息,再現鄉愁之美。
通過調研、走訪,調研組認為嵩口古鎮堅持科學規劃,引領保護改造。因此先后制定《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嵩口)保護和發展規劃》《嵩口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并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和各村村莊規劃,劃定保護區、緩沖區、景觀控制區,嚴格控制古鎮的保護層次和總體范圍,讓古建筑群在當今物資富足時代有了生存空間,保留古建筑群原貌整體,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原有的社會形態和自然生態。堅持尊重歷史底蘊,鑄魂文化脈絡。在文脈上,致力于留住“嵩口人自己的古鎮”,從既有村落和日常生活中挖掘傳統的生活方式、審美理念,與現代生活重新對話,注重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延續千年渡口商貿底蘊,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通過積極活化古厝啟動研學空間,重塑崇儒尚學文風,期間保護修繕明清古民居51座,重塑書院、學堂12處,恢復歷史文化遺跡點22處,創建國家級傳統村落8個。堅持“針灸式”療法,煥新千年風貌。在改造過程中,嵩口不是要把整個鄉鎮推回從前,而是需要在這個節點給它一個機會更好的往下走,讓當代人產生對它的喜愛。因此,嵩口鎮堅持以“自然衣、傳統魂、現代骨”的負建筑修復理念,持續施展“針灸療法”,即20%啟用新東西,80%借助已有資源,在硬件上不大拆大建,按照“局部微干預、結構不破壞”的原則,用最小的干預重塑古城文化生態宜居空間。盡量用原材料、原工藝、隱蔽的現代科技,既原汁原味保留歷史,又讓現代人住得舒適。修復后建筑在歷史的洗禮下,門樓、挑檐依然是那樣的氣勢恢宏、威嚴自豪,雕刻精美的窗欞、屏風、柱礎和金碧輝煌的雕梁畫棟,依然頑強地煥發著古建筑藝術不朽的生命力。對現有鋼筋混凝土建筑,不簡單地一拆了之,而是通過色調調和、加掛騎樓、綠化裝飾等,軟化“新”的突兀,使得新舊自然并存。通過微改造,成功修復鶴形路、千年渡口、龍口厝等文化遺跡22處,重現南宋愛國詞人張元幹故居風貌,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周邊傳統村落推動古厝保護與活化利用。讓嵩口古鎮“根”與“魂”得以延續。
在調研中,調研組發現劃定保護區后,原住村民因婚嫁生子居住需求增加,但卻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供新建房屋。因此,他們只能選擇在縣城購買房產,導致人口遷移,給古鎮的發展帶來了人口負效應;此外,古民居的產權分散且復雜,多數屬于祖房性質,屬于集體產權,這給整體性保護帶來了一定的阻力。下一步,永泰縣將進一步完善農村宅基地建房管理制度,對古鎮保護區內的土地進行整合和規劃,合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為原住村民提供新的住房用地,加大農村集中建房項目,并制定相應的建筑規范,確保新建筑與古鎮風貌相協調,平衡好古建筑的歷史風貌展示與現代生活功能需求的矛盾。在集體產權問題方面,永泰縣探索采用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經驗,在建房用地指標上傾斜,籌備古建筑使用權的登記發證,從而更好活化古建筑群的使用。
深化閩臺融合,“點面交輝”展示千年古鎮歷史文化風貌
嵩陽古鎮,古韻悠長,印滿青苔的古驛道,寫滿滄桑的古民居,神秘莫測的古院落,喧囂充耳的古碼頭,無不令人浮想聯翩。來到嵩口,可盡情領略宋元時期千年渡口的商貿氣息,更能感受崇儒尚學的狀元文風,以及抬眼可見、古今重疊的鄉愁。一直以來,嵩口鎮堅持把保護建筑文化與歷史文脈相結合,在車馬喧囂的城鎮呈現歷史文物古跡之美。嵩口鎮引進臺灣“打開聯合”設計團隊入駐改造古鎮,采取駐村陪伴服務方式,做到項目施工全程技術跟蹤指導。開始了“閩臺融合化學反應”。臺灣設計團隊注重特色文化的多維度開發,強調文化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并遵循一定的社區營造規律。利用當地的獨特文化資源,如大溪古鎮的宋明風格交錯的建筑,以及上樓村的閑置石頭厝等。
通過調研、走訪,調研組了解到嵩口古鎮持續活化文化窗口,展示古城風韻。被稱為“明清建筑博物館”的坤門兜和關帝廟街,是規模較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建筑群,也是海絲文化深厚底蘊的重要窗口。歷史上,這里曾涌現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幹、唐末梁國公張睦和閭山派道教宗師張慈觀等為代表的名人,享有“山區文化走廊”的美譽。臺灣設計團隊在推進古鎮改造過程中,創造出具有多元性的社區空間,有序恢復古集市趕圩、藤編、武術等傳統元素,持續開展三出宴、盤詩、伬唱、紙獅等民俗活動。將供銷社改造成李梅果酒研發體驗中心,楊氏祖厝修復為非遺文化展示空間等,改造文化展示窗口建筑31座,幫助古鎮更好地找回千年文化密碼,讓傳統文化在古建筑的空間里重生,也賦予沉睡百年磚瓦結構新的活力氣息。持續重視文化賦能,提升文化業態。嵩口鎮利用千年古鎮的資源優勢,將文化融入古建筑群中,通過傳統文化的內動力激活古建筑的生命力,展現出濃厚的歷史古韻。為了避免同質化,在活化前期確保有人要、后期用得好,嵩口鎮充分融合了耕讀、商貿、民俗等文化元素,形成了百花齊放的豐富業態,延伸了消費端吃穿住行的產業鏈。嵩口舊醫藥公司遵循商貿趕圩習俗,改造成了全省首家鄉鎮級博物館民俗博物館,讓各個景點有了串珠成線的效果。結合發展前景和難易程度等因素,嵩口鎮打造了“打開嵩口”文創概念店和社區公益圖書館業態示范點,形成了局部區域的人氣聚集地。同時,不斷完善聚集地周邊的旅游生活配套設施,讓古建筑風貌與現代生活功能實現古今交融。通過示范點的成功帶動,嵩口供銷新社的活化利用以及黎照居古韻民宿的成功出圈,成為了網紅打卡地。2022年,嵩口注冊的影響力自媒體賬號數量接近300個,粉絲人數達到了800萬。持續厚植文化自信,豐富歷史內核。嵩口古鎮有自己的故事,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張肩孟一家的科舉輝煌。在宋皇祐五年(1053年),張肩孟高中進士,成為嵩口鎮月洲村的驕傲。他的家族中共有六位進士,五子同朝,祖孫三代共擁有十八條官帶,這一成就堪稱空前絕后。為了挖掘和傳承嵩口古鎮的文化脈絡,當地政府和民間組織積極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動。首先,他們持續舉辦嵩口的“轉雞頭”飲食文化習俗和紙獅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表演,讓游客親身體驗古鎮的傳統文化。同時,還舉辦了嵩口故事會,邀請當地的老人講述古鎮的往事,將這些珍貴的記憶編成圖文并茂的畫冊《大美永泰》和《那詩那韻》等。此外,嵩口古鎮還邀請了福建《HOMELAND家園》雜志團隊入駐,通過持續采訪與記錄策劃出版《嵩口慢慢走》和《嵩口模式》等刊物,用文字與插畫講述嵩口古鎮的變化,記錄古鎮改造的另一種可能。嵩口古鎮還舉辦了全國傳統村落IP設計大賽、李梅文化節、閩臺柿染藝術節等活動,組建了嵩口少兒合唱團編排了《嵩口謠》等歌曲,用歌聲表達千年古鎮的鄉愁與征程,進一步詮釋千年古鎮的文化內涵。
但在調研中發現,在當前的旅游市場中,年輕游客更向往大都市、大景區,對于古鎮的美與價值了解不足,終其原因系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不夠緊密,還缺乏科技、潮流、時尚、創新等元素產品。下一步嵩口鎮從宣傳推廣、文化活動、導覽服務、旅游設施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入手,提高游客對歷史文化古鎮的認知和興趣;結合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加大對歷史文化古鎮的宣傳力度;引入數字化展示技術,向游客展示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元明清建筑內涵,喚醒古厝審美意識,增進對古鎮審美能力。
聚焦人城共生,“源頭活水”為歷史文脈持續涌動流淌提供守護和滋養
這座背靠大樟溪的古鎮,曾因迎來送往的渡口和商隊而繁華。但隨著陸路交通逐漸發達,古鎮逐漸沉寂為一座普通的山中城鎮,出外求學打工的年輕人不愿歸來,老人們守著祖屋,和古鎮一起無可奈何地衰老。事情在近十年間有了轉機,從古鎮“活化”改造開始,這里對內對外磁吸效應明顯本地人口持續回流,外地創客不斷涌入,“嵩口模式”后時代,這里人沒搬、屋沒拆,整個古鎮的精氣神卻活了。
通過調研、走訪,調研組發現嵩口鎮不斷創新人才機制,強化服務保障,堅持實施“共建共管共享”,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共建,挖掘本土能工巧匠,發揮傳統手藝特長,用傳統工藝對古民居進行修復。共管,成立古民居管理理事總會,推選村民或離退休干部作為理事,充分調動民力、民智和民資參與古鎮建設,群眾不僅自發組建起“老年人詩歌協會”“少兒合唱團”,還有更多的人陸續參與到古鎮的管理運營、宣傳講解、志愿服務等活動中。共享,以股份制的形式,鼓勵村民以出資、勞動、經營等形式參與鄉村建設和開發,讓群眾成為“股東”獲得盈利分紅。堅持引導“本地人做本地事”,鼓勵原住民參與。政府修路,村民修厝,協助政府共同完成鶴形路的修復,通過循古法改造,鶴形路煥發出仙氣飄飄的氛圍,很快成為網紅打卡點。龍口祖厝坍塌的幾間房修葺后,成一個大空間,變成族內新的公共活動和議事場所,鄭家人在祖厝舉辦了多場盛大的謁祖慶典,許多常年在外的宗親回來后,看到重修成的鶴形路和祖厝大為感動,現場就有人再次給祖厝理事會捐資。對于老百姓來說,屋子新了,人氣聚起來了。而對于政府來說,用小投資撬動了民間力量的共同參與,將整片區域打造成了鎮里的示范景點,是一次雙贏的嘗試。堅持推進“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做好人才文章。通過搭建創業平臺,嵩口鎮成功打造了福建省對臺交流中心、市級創業創新示范中心、閩臺文化交流中心和永泰縣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同時,還建立了人才驛站,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在保護古建筑方面,嵩口鎮探索建立了“閩臺設計運營駐地團隊+返鄉青年+原住民”模式,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建筑開展節點改造。完成中山街外立面改造,打造鶴形路、松口氣客棧、黎照居、嵩口供銷新社等網紅打卡點。為了提升古鎮知名度,嵩口鎮舉辦了“嵩口野好——大樟溪畔游園會”活動等,并邀請姚晨、周迅、阿雅等明星參加。同時,充分結合省、市、縣已出臺的創新創業政策的落地實施,通過提供免費辦公場所、補貼店面裝修費用以及辦理注冊登記等服務,吸納臺灣創客、返鄉青年、外來大學生等群體來嵩口創業。此外,嵩口鎮還實施創業人才扶持政策,打造閩臺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創建鄉村振興產業孵化中心。成功引進臺灣“打開聯合”、清華同衡等一批有情懷、有創意、穩定可持續的人才隊伍扎根嵩口,陪伴發展。
但在調研中發現,非遺”保護利用機制還不健全,經濟效益不高,非遺從業人數銳減,一些老技藝、老工藝傳承乏力,后繼無人。下一步,嵩口鎮將著力舉辦各種手工藝品市集、展覽等活動,增加傳統手工藝品的銷售渠道。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傳統手工藝人進行創作和生產。鼓勵傳統手工藝人進行創新設計,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提高其藝術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強化活態傳承,“因時而新”讓文化古鎮綻放出時代光彩
嵩口物產豐富,又地處四市五縣水陸交通要沖,早在南宋時期就已發展小集市,元、明時商業活動漸為繁榮,并逐步形成趕墟習俗。到清末,鎮區已形成東西橫直兩條街,呈丁字形,街道以條石和鵝卵石鋪成,屋舍商店多為土木結構,有商店及攤點百余家。為了進一步活化歷史建筑,嵩口鎮以一街區一特色、一院落一故事、一店鋪一業態的形式進行規劃引導,打造富含文化底蘊和現代特色的活力街區。成功打造黎照居、木工坊、長坪寨星空露營地、玉湖越野露營公園等特色業態,豐富游客消費體驗。
通過調研、走訪,調研組發現嵩口鎮按照“文化活化,物產活用”理念,根據千年商貿、崇儒尚學文化特征,不盲目爭取大項目、大投資,不完全商業化,引入市場運營,融入傳統文化,培育特色業態,著力以“文化+”模式賦能古厝經濟發展。豐富產品供給,培育文旅新興業態。嵩口趕墟時節固定在農歷每月的初一、十五。每逢趕墟日,鄰縣及周邊鄉鎮的商販和群眾紛紛前來,街市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熱鬧非常,嵩口鎮成了遠近聞名的客流、貨流、物流集散地。因此嵩口深化閩臺兩岸融合,引進臺灣文創、鄉建鄉創等團隊,將傳統文化融入商品開發,打造富有鄉愁元素款式,使瀕臨失傳的非遺藤編、剪紙等本土傳統手工藝獲得新生。升級傳統手工藝配方,研發本地青梅汁、李子酥、鬼針草奶茶等獨具永泰山區特色的農特產品,引進口袋精釀啤酒生活館等特色業態。2023上半年,嵩口旅游商品收入同比增長7.89%,銷售額達0.32億。激活古厝生命力,打造多元化研學空間。嵩口文風鼎盛,在各家祖宅里,書齋的地位極高,小小鎮子,就有多所書院,如“道南書院”“龍口書齋”“格致學堂”“嵩口泮水”……營造了嵩口濃厚的教育氛圍,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其中“龍口書齋”值得講一講,它是鄭氏住宅改建的家族義學,除了本家族子弟就學外,別的孩子來讀書也以義學待之。書院位于鶴形路入口處,以“朗朗書聲似鶴鳴”來比喻書院學子的勤奮刻苦,也預示著鄭家人丁興旺。因為嵩口鎮通過租賃、代管、補助和使用權置換等方式激活古厝生命力,提升改造龍湘學堂、書法名家驛站等弘揚耕讀文化,閩中革命舊址教育基地打造紅色研學,開發大喜村森林教室、建筑寫生基地感受生態美學,打造黎照居、木工坊、長坪寨古建筑研學基地。2023年上半年,嵩口研學人數達3萬人次,同比增長128%。增強“留客”能力,持續做旺文旅消費。文化賦能,讓嵩口鎮成為福州后花園傳統村落的示范的熱門景區。中秋國慶假期,古厝坊巷深處,到處都是到福州以及周邊City Walk(城市漫步)的游客。據統計,整個假期,嵩口鎮共接待游客21.2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9.61萬元,人數、收入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同期增長逾1倍。在此游客數量基礎上,嵩口鎮以古鎮建筑群為核心,大力發展古厝民宿經濟,同時整合鎮內及周邊鄉鎮旅游資源,串聯梧桐山外康養溫泉、百漈溝生態旅游景區、同安莊寨群等,組建古鎮旅游半小時經濟圈。打造耕讀文化街、民俗文化街、美食文化街,完善古鎮旅游配套。緊抓時代風尚開發星空露營地,山地越野等新興產業。對接福建省自駕游協會,規劃自駕游體驗游線路,發展后備箱經濟。目前,嵩口景區內有各類民宿客棧、農家樂40余家,旅游飯店60余家,旅游商品經營戶120余家,解說員近80人,旅游行業從業人數達千余人,2022年接待游客年突破近兩百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02億元。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組發現嵩口鎮高速通車后,古鎮的客流量反而出現了下降的現象,形成了一種經濟悖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嵩口古鎮文化粘性不足,無法吸引和留住游客。而交通的便利性,反而讓游客有了更多的選擇,從而增加了他們快來快走的可能性。下一步嵩口鎮將深化文化挖掘,提升歷史古鎮的文化內涵,將其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旅游產品。加大科技融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的互動體驗,讓歷史古鎮的文化傳承更加生動有趣。緊跟潮流時尚,結合當下流行趨勢,將潮流元素融入歷史古鎮的文化產品中,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提高古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強化創新設計,支持設計師和企業進行創新設計,將歷史古鎮的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產品。
典型引路示范,“培根鑄魂”為鄉村振興提供新樣板
“嵩口模式”在古建筑文化遺產改造中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和價值,值得借鑒和推廣。永泰縣在這一模式的帶動下,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鄉村旅游得到了提檔升級,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鎮村數量達到了4個,福建省旅游特色村數量更是高達35個,這些數據均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全縣接待游客數量達到了1093萬人次,同比增長了12.68%,同樣也是全省第一的成績。通過調研、走訪,調研組發現永泰縣鎮充分尊重基層首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桃李爭妍”,示范帶動全域推進。從“嵩口模式”中“畢業”的優秀干部還有很多,他們在其他鄉鎮繼續推動古鎮改造和鄉村振興工作。同安鎮黨委書記湯炎燈,曾任職嵩口鎮鎮長,帶著古鎮改造的經驗在同安鎮活化莊寨,前些年,愛荊莊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仁和莊入選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梧桐鎮鎮長林昌棟,曾在嵩口擔任黨委副書記,借鑒古鎮開發新業態的模式,他在梧桐鎮推動打造了春光里、臨水山居等特色民宿,春光村成了網紅村……。
漫步千年古鎮,“走”出了新商機?!吧钊豚l村肌理、探索古鎮脈搏”,伴隨嵩口古鎮的City Walk模式走紅,永泰縣各地正推行并轉化結合,推出了City Walk路線,這種旅游方式發源于英國倫敦,意指幾個人在專業領隊的帶領下,以徒步方式游覽鄉村街道,深入了解文化底蘊。今年暑假以來,這種旅游方式突然走紅了。與傳統旅游方式不同,City Walk沒有長途跋涉的困頓和既定路線的束縛,自由度很高,還能兼容社交需求,因此,City Walk成為年輕人鐘愛的旅行形式之一。為此,永泰同安推出“我在莊寨畫個圈”City Walk活動,梧桐鎮推出包括適合首次來樟游客體驗的“歷史圈”、適合家庭游客的“寶藏圈”、葛嶺鎮推出適合深度游的“慢享圈”、適合美食愛好者的“夜色圈”等。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永泰縣游客增長近九成。到店消費規模占比超64%,來自美團的數據顯示,“城鄉漫步游”搜索量環比節前增長228%。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組發現古鎮+旅游的固定組合在經濟方面略顯疲態。如何在其他領域脫穎而出,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否則容易導致旅游經濟變得千篇一律。下一步,永泰縣計劃升級打造“古鎮+服務”的新行業結構,將古鎮與特定主題相結合,如歷史、科技、藝術等。通過打造獨特的主題景點和活動,提供專項性體驗。例如,古鎮+健康養生結合古鎮的自然風光和健康養生服務,如溫泉療養、中醫養生等,讓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時改善身體健康。古鎮+科技體驗則將古鎮的歷史和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如虛擬現實旅游體驗、智能導覽系統等,用數字化文化產業帶游客更好了解古鎮歷史文化,并提高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坐在古碼頭己斑駁數百年的石階上,撫摸古人們的匆匆腳步踏出的油亮的歷史印跡,凝眸不遠處波光粼粼的東逝流水,眼前不斷幻化出樓下潭曾經停泊的點點白帆……隨著城鄉的繁榮?!搬钥谀J健笔遣皇强梢詮椭??外來的年輕人如何與本地人更好融入?嵩口古鎮顯然已經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歷史文脈究竟該怎樣傳承,才能做到保得住、留得下、傳得開,這個問題在長時間里被反復提起。像嵩口一樣,一個個被選中的“試驗田”有的走出了樣本,有的卻歸于沉寂。無論成功與否,總有一批人寄情鄉村,希望探索出讓“鄉愁”更美好的辦法。(供稿:《農家書屋》雜志 作者:福建省委宣傳部課題組)